本网讯 2025年4月19日,第九届全国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学术会议在武汉隆重召开。会议由湖北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、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,汇聚了全国体育科学、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、高校师生及行业从业者,共探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协同发展的前沿课题。我校体育学院研究生何月月、陈程、向清琴在导师田广、纪雪艳、刘劲松的指导下受邀参会并作学术报告,三份研究成果从全国数百篇投稿中脱颖而出,展现了我校在体教融合与心理健康交叉研究领域的创新实力。
专题报告引关注:标准舞如何重塑大学生身体意象?
“身体意象的积极构建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,而标准舞或将成为一剂‘身心共愈’的良方。”在大会分论坛现场,我校体育学院研究生何月月以《标准舞对大学生身体意象的影响——基于身体自我描述问卷(PSDQ)的实证研究》为题,分享了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。该研究通过为期16周的对照实验,结合PSDQ量表动态追踪大学生参与标准舞训练后的身体认知、情感态度及行为意向变化,揭示了艺术性体育运动对改善身体满意度、缓解外貌焦虑的显著作用。报告现场,何月月通过数据建模与案例动画演示,直观呈现了标准舞干预下受试者自我效能感与社交自信的提升路径。其创新性的研究视角和严谨的方法设计得到了现场专家的高度评价。与会学者围绕研究内容展开深入讨论,并提出建设性意见,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墙报交流显新思:解码锻炼困境赋能压力管理
除专题报告外,我校研究生的两项成果在会议墙报交流环节引发热议。陈程的《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困境的生成机制与系统性干预研究》聚焦“运动倦怠”“社交回避”等现实问题,通过全国多省市青少年样本的追踪调查,构建了“个体—家庭—社会”三维影响因素模型,并提出“阶梯式心理赋能”干预方案,为破解青少年“想动却不敢动”的困局提供了理论支撑。向清琴的《不同身体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研究》则通过对比有氧运动、力量训练及身心整合类项目(如瑜伽、太极)的干预效果,发现“中等强度团体性运动”对缓解学业压力的效果最为显著。两位研究者以信息图、交互式数据看板等形式生动呈现研究成果,吸引众多参会者驻足交流。
跨界对话拓视野:共探体医融合新图景
会议期间,我校师生深度参与“体医融合政策路径”“数字化运动心理干预技术”等专题研讨,并在“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”圆桌论坛中,与北京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学者展开跨界对话。研究生陈程在交流中表示:“专家们关于‘AI运动心理助手’‘社区运动处方库’等议题的探讨,让我看到科研成果落地应用的无限可能。”导师田广副教授则指出:“此次会议不仅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锤炼,更让我们感受到‘体育+心理+科技’跨学科融合的澎湃动力。”
以研促教:深耕体教融合服务健康中国
近年来,我校体育学院积极响应“体教融合”“健康中国”战略,以“运动促进健康”为研究主线,构建“心理学—生理学—教育学”多学科交叉培养体系,通过学术导师制、课题孵化计划、校企实践基地等举措,全面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。此次三名研究生在全国性学术平台上的精彩展示,既是学院人才培养成效的缩影,也为推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协同发展贡献了“高校智慧”。